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生活囤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囤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好奇问一下,为啥国外要抢购厕纸?食物不是更好吗?

跟风!其实叫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抢购厕纸,只不过看到超市很多人都在抢购厕纸,于是他们也就跟着买,至于为什么买,你去问他们他们一样答不出来。这就像在超市里有很多人都在抢着买一样东西,你看到后也会跟着去买,但为什么买?你也不知道!只不过是看到有人这么做了,所以你就想跟着做。

厕纸主要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临时口罩使用。由于各地的口罩,供应非常紧张。国外有些人奇思妙想,使用卫生纸作为口罩使用隔绝***,所以看到抢购卫生纸的人要比抢购粮食的人还要多,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疫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恐慌,人们担心封闭城市和社区,导致供应链中断和人员无法外出,所以,加紧储存各种生活物资,在多米诺效应推动下,形成抢购风潮,最终超市的生活物品全部被一抢而空,包括食物和厕纸!

邵恒老师的说法我很认同,下面我转述一下。

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自我决定论,其核心观点,是它提出人类有三个与生俱来的需求。

这三个需求分别是:

第一,自主,也就是需要对环境和自我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第二,胜任,通过操纵环境达到预期目的的成就感;

第三,关联,我们需要和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在疫情下,大家抢购厕纸,都体现了这三个需求。

第一,疫情有太多不确定情,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得病后的严重度,都会让你有一种惊恐的感觉,让你有很严重的失控感。抢购卫生纸,是人们试图抢购来获和量种掌控感。

首先,卫生纸很便宜,它也不像食物一样保质期短,存放时间长,而且肯定能用完。抢购的门槛很低。

而且,卫生纸还有其他物资不具备的文明属性。它是美国人盖迪在1857年发明的,但是一直等到美欧绝大部分城市拥有公共和私家厕所后才开始广泛应用。因此,卫生纸一直被认为是生活中干净、舒适和文明的象征。在很多人心里,卫生纸是正常生活的代 名词,买卫生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家人提供文明、舒适的物资基础。

当疫情恶化时,家里负责***购的成员,往往有强烈的照顾家人的责任心,买卫生纸,大家只用最小的投资,就能够照顾家人,自己也有成就感,这就满足了第二类基本需求——胜任。

第三,我们看细节,会发现,刚开始时,往往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抢购行为,然后逐渐扩散,引起全国的连锁反应。这种抢购似乎有一定的传染性,人们在互相模仿。就像你祖先,在远古丛林里,与大家一起行走,当其中一人发现危险而奔跑的时候,你也会想都不想地跟着跑,从众心理就是这么开始的。没办法,生命要紧。

同样,在超市里,你发现有人在抢购某种物品,你也会想,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不照做,是不是会陷入危险?于是,你也加入抢购的行列,跟集体保持一致的行为,这样就满足了我们心里的关联需求。

所以你看,抢购卫生纸看起来对于防控***没什么用,但放在人类需求的基本框架下看,它反而是非常合理的。这种行为,用极低的成本和非常小的努力,满足了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掌控感、胜任满足感、群体归属感。

人们在遇到危机或是未知情况的时候,第一反应似乎总是囤积物资。我们在灾难电影中一次次地看过这样的场景。“非典”(SARS)疫情时的白醋和板蓝根、福岛核事故时的盐、以及此次***疫情时的卫生纸,我们在生活中也已经见证过了恐慌扫货的疯狂。首先要确认的一点就是,遇到危难时的这种扫货行为,是十分正常的,是人类的本性。

哥伦比亚大学的消费心理研究者希尔帕·马丹(Shilpa Madan)指出,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的自保意识会上升,一切行动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为目标。“这次我们观察到的是人们对于强烈威胁的感知,作为对这种威胁的回应,消费者们就会大量地囤积生活必需品。”马丹表示。

同时,恐慌扫货对消费者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重夺控制权。面对危机带来的混乱,消费者通过购物囤货的方式可以重新获得自己依旧掌控着局势的感觉。“消费者们尤其会购买一些满足基本需求或者能完成基本任务的商品,比如清洁剂以及卫生纸。”马丹说。因此,当此次***疫情让消费者们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无力感时,他们自然就会涌向超市扫货以及囤积物资。

卫生纸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地方:缺乏替代商品。马丹指出,因为未知的未来而感到威胁的消费者们,就算无法购买到自己最喜爱的食物,此时也可以接受其他食物的替代。如果大***卖光了,那其他的叶青菜也差不多。如果牛肉卖光了,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都行。但是,超市里面能替代卫生纸的产品基本没有。如果未来卫生纸卖光了,消费者们难以买到替代的商品。这也是为什么,在此次的全球囤货中,卫生纸一下子就被抢光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囤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囤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