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生活小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小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跟国外孩子突然联系不上怎么办?
遇到这个事情我特理解你,但是还是要说不用着急。
我的手机上是设了世界时的,一个是我妈妈待的地方,一个是我待的地方,一个是我的女儿待的地方。
我想妈妈肯定曾经为找不到我而焦虑过,尤其是退回到十几年,二十几年前,那个时候联系起来非常的不方便,还要打国际电话,又贵又麻烦。
现在如果我要想跟妈妈***,如果她不接电话的话,我就会把家里的人找一个遍。不找到不踏实。
实际上很多时候如果你不去找这个人,去忙碌自己的生活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你一旦打一个电话没有人接,那种担心和焦虑就会瞬间爆棚。
让很多时候担心跟孩子联系不上,很多的焦虑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
当初孩子离家的时候,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约定。
首先是我们不像很多家庭一样约定时间联系,而是反其道而行,愿意什么时候联系就联系,我觉得如果说固定了时间,万一哪天被什么事情羁绊住了,没有联系,家长的那种担心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就是要尽量多的设置联系方法。比如说我们除了微信和电话联系之外,我还有女儿的公共邮箱的密码。她的一些社交活动日常生活的邮件都会通过那个邮箱使用,有的时候即便我联系不到他看一看,他曾经在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之前查过邮箱,我也就非常的放心了。
如果孩子确实是有些时日没有联系了,而不是简单的父母的担心,如果孩子是在留学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先要和学校的国际部联系,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管理和保护在他们的学校留学的孩子。
孩子该不该出国?
我是超超,我来回答。
孩子该不该出国?
这是近十年来许多中国家长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和省会城市的家长们,由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周围出国的孩子越来越多,好像不让孩子出国,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就缺失了一个环节。
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学习,家长们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是认为送孩子留学海外,就像镀了一层金,等孩子回国后,立马身价不同,前途无量。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不能很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考虑把孩子送出去,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所以,身为家长,选择送孩子去留学要做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功课,就是教育价值观的考量。
下面我们从国外教育究竟好在哪里?他的人才标准和国内有何不同?如果判断孩子是否应该出国?
第一、国外的教育到底好在哪
我们拿美国来看,美国的教育是讲求人性化和宽松,对孩子很重视和尊重,孩子有大量时间学各种兴趣爱好,比如做表演、考潜水证等,孩子活得很自由,但对一些中国家长非常重视的基础学科,像是数学,对孩子的要求却并不严格,孩子天天在加减法上兜圈子,国外孩子的父母也不着急,说是孩子的数理逻辑思维还没成熟,而且,就算孩子算不明白,还有计算器可以帮忙。
而在英文课上,只有阅读和写作,基本没有写字课。美国人写字是很有趣的,左右开弓,随心所欲,怎么高兴怎么写,老师基本也不管。
而在阅读课上主要是阅读一些有趣的图画书。在美国的课堂上,是没有背书一说的,每周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通常一借就是二三十本。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想给孩子打下什么基础?
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批判性聆听、创造性思维、进行逻辑分析能力、科学思辨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公众演讲能力的训练。
美国孩子对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分得清清楚楚。知道对“事实”,不能胡搅蛮缠,要尊重;对“观点”,可以质疑、可以表达不同意见。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第二、国内和国外教育观的不同
我们还是拿美国为例,许多中国孩子去到美国后,在班上的数学能力都远超同龄的美国孩子,但老师却认为这种“超前”是计算技巧,不是数学思维。
很多中国家长起初都表示不能理解,随着对教育的深入了解,才发现这是两种基础教育观对基础的理解和冲突。孩子的基础关键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不是收集观点而是创造观点;不是重复他人而是创造自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
不是把“解题”理解为“解决问题”,而是激发好奇心和想像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让孩子“学会”,而是让孩子“会学”,不是名词的“以鱼”,而是动词的“以渔”等等。
中国学校教的“算术”,只是纯粹的计算之“术”,特别强调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术”,忽略了对为什么背后道理的理解。不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背后的“为什么”,就只能是“术”而很难上升到“道”的境界。
明白教育价值观的差异,会帮助我们对留学正确的判断,这是第一点。
第三、国内外判断人才标准的不同
中国的高考认分不认人,正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而美国高校的招生标准是“三合一”:高考(SAT考分)+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据统计。
1996年全美共有545名学生SAT拿了满分,按照中国的标准,这是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这其中有365名学生申请了哈佛,但出人意料的是哈佛只录取了200名,拒绝了165名,拒绝率高达到45%,哈佛每年的招生额度超过2000人,按照常理是绝对能容得下这批“状元”,可最终却有如此大量的考生被拒之门外。分析这批“落榜考生”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除了有很高的分数外,却没有其他能展现个人鲜活特点的东西。
美国的“三合一”评判标准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它没有所谓统一适用于全部学校的标准答案。但作为人才发展方向的坐标,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社会将视那些“综合素质”高的为人才,而那些仅仅会考试得高分者却终将被社会和这个时代所淘汰!
面对值不值得出国留学的考量,不仅学生本人要面临教育观念的冲突;父母也一定要有所了解。单纯以考了多少分,做了多少题来衡量孩子是否应该出国,最终的结果会让许多家长失望的。
终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有条件的家庭,还是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出去留学,见识一番。
但是当我们弄明白了中美教育价值观的异同后,应不应该留学的问题就弄清楚了一大半。弄清楚了应不应该的核心问题后,剩下就只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了:
第一个是经济能力。
我们提倡的基本原则是孩子留学的费用,不会伤筋动骨地破坏了整个家庭的经济基础。我们是不赞成中国的家长,用“砸锅卖铁”的方式,掏空全部家底去送自己的小孩出国留学,这种“***式”的操作,既让孩子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稍有不慎,整个家庭都受影响,这反而背离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初衷。
第二个是孩子对留学的意愿。
该不该的问题,首先应当问的就是孩子本人,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强迫孩子留学,留学应该是孩子自觉自愿。如果孩子不想出去而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出去的,那么有可能起不到留学的效果,而且有可能毁了孩子。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
1.家长应该想清楚,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让孩子出去留学能满足你的需求吗?
2.作为孩子,同样要想清楚,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留学能满足你的需求吗?
3.家长和孩子应该开诚布公的深入沟通,意见一致是最好,***如经过沟通,孩子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意愿,就得把这事缓一缓,而不要强硬地让孩子接受这样的安排,可以先让孩子参加一些短期的游学,增加孩子对国外教育情况的一些感性认知。
4.针对一些经济不太富裕的家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实状况,清楚家庭的艰辛。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学有所成,达到让他出国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终上所述,弄明白了教育观念,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家庭的情况,还有孩子的意愿之后,再来看孩子是不是应该出国,相信很多家长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小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小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